当前位置:主页 > 资讯中心 > 常见问题 >
财务分析的逻辑,从数据精确性谈起
作者:admin  发表时间:2022/6/18 11:00:47 点击:

     

财务分析的逻辑,从数据精确性谈起

前一阵,有朋友的微信上喊我,说文章里有个地方数据处理有问题。具体是这样,之前有篇文章《泰格医药挣得什么钱?财务分析小刀用起来》,是以泰格医药为为案例,将非金融企业运作分为两部分:经营活动+金融活动,分别对应:经营利润和金融利润。

根据上述拆分,泰格医药的净利润拆分为,经营利润和金融利润。

从上表可以看到,在近几年,金融利润贡献了泰格医药过半净利润,2021年达到74%,据此,我们要将泰格医药的商业模式看成两部分,一部分是临床CRO服务,这部分贡献经营利润,第二部分是泰格医药持有的投资者组合贡献的金融利润,主要是投资于未上市医药企业和医药基金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。

这位朋友的疑问是:经营利润是否考虑了所得税的影响?

看到他的疑问,我想也没想就回了一段语音,内容如下:

外部财务分析,不是内部精确管理会计。外部财务分析,主要看方向,不能去抠细节,一抠细节就可能掉到里面,那些细节可能没有任何指向性意义,仅仅是噪音。在财务分析的时候,你发现的差异,只是你进一步去研究的线索。如果差异比较大,原因是什么?然后去分析他这个商业模式里面的驱动力是什么。外部财务分析主要是个线索作用,所以说,我的主张,像此类数据处理细节都是可以忽略或者简化的。

当然,我确实是这样认为的,要不然也不会脱口而出。关于财务分析精确性问题,我的口号一直是,要模糊的正确,不要精确的误导。

为什么呢?

首先,我们要明确下场景,这里说的财务分析是针对上市公司公开信息做的财务分析,不是企业内部基于详尽运营数据的管理会计分析。

在上市公司外部财务分析的场景下,数据精确是一个伪命题,两个障碍,信息披露不充分和财务数据的非对称性。

信息披露不充分

我们举个例子,例如2021年京东方半年报业绩说明会上,有投资者,问了一个这样的问题。

公司税前利润 127 亿元,研发 50 亿元可以抵扣 50×2=100 亿元的利润,应纳税所得额只有 27 亿元,税率 15%,所得税应该只有几个亿,为什么有报表上所得税有 20 多亿元?

你觉得如何?

提问的投资者很认真,对研发费加计扣除政策也很熟悉,从报表上看,50亿研发费加计扣除按15%所得税率计算,所得税不可能是二十多亿。

你觉着问题很尖锐,公司只回答了一句话:您好,税法规定是按照法人体口径依法纳税,而不是合并口径纳税,谢谢!

啥意思?

提问投资者计算的逻辑是按照合并报表上的数据来算,问题是,现实中,所得税是地方税种,属地管辖缴纳,京东方这样的集团企业,在各地都有子公司,是在当地缴纳所得税,不能用合并口径数据来算。

举个例子,假如一家集团公司只有两家全资子公司,集团公司无业务全部来自子公司,一家子公司盈利100亿,税率15%,15亿所得税,另外一家子公司亏损50亿,15%税率,不交所得税,假定没有任何其他调整,合并报表显示税前利润50亿,所得说15亿,此时综合税率从15%变成15/50=30%,然后你说,不对啊,你所有公司税率都是15%,应该交5015%=7.5亿所得税,而不是15亿所得税。

你要说,对啊,那应该是去看各子公司的资料,问题就在这里,这些资料没披露。你要说为啥不披露,信息披露范围是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规则规定的,这里不展开,一般上市公司都是按照强制披露标准来搞,也就是个最低标准,很多对你分析有帮助的细节并不在法定信批之列。

财务数据的非对称性

第一个障碍很好懂,没数据,没披露。第二个障碍,财务数据的非对称性,要费点口舌。

我们先看张图,理解下财务数据的产生过程。

在上图中,财务数据用A来表示,业务表现用Y,业务驱动用X,下标1,2表示过去和现在。

我们从信息披露中获得主要是财务数据,财务数据是怎样产生的?

我们很容易理解,财务数据是业务表现在货币维度的投影,也就是业务表现的会计计量。

例如B公司去年销售收入10亿元,销售产品10万个。10亿元是财务数据,10万个产品是业务表现。B公司为何能卖出10万个产品,是因为他们成本控制能力,采用成本优势策略,比竞争对手便宜,这是B公司的业务驱动。

这里面,业务驱动是因,业务表现是果,财务数据是业务表现的会计计量,抽象点,财务数据是业务表现在会计视域的投影。听着很高级吧。

会计不是自然科学。

y=a+bx,正反都可逆。

财务数据从业务表现来,但是从财务数据不可能完全回溯出业务表现的模样,因为从业务表现到财务数据过程中有大量会计判断,这些会计判断有比较宽的范围,导致从财务数据无法还原业务表现。

从影子,没办法完全倒推回产生影子的业务表现的模样。

举个例子,出门发现地上有摊液体,根据其他信息,刚才有朋友把雪糕掉在地上,此时,我们可以合理推断这是雪糕融化以后形成的,不过,此时我要求你告诉我,从这滩液体判断下,原来雪糕是什么形状?这个难度就大了,对吧。

财务数据的非对称性,也可以从哲学认识论的视角去理解,之前文章《我眼中会计的本质》谈了这个问题,我把它称作“会计的洞穴”。

财务分析的逻辑

如果我们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预测未来,财务分析的顺序与财务数据产生的顺序相反。

假定我们财务分析的目的是预测未来,我们现在位于A2。

第一步,理解时间序列。我们要理解现在的财务数据和过去财务数据的时间序列关系,考察,A2和A1分别对应的业务表现Y2和Y1。这一步关键是理解,财务数据A1到A2,业务表现Y1到Y2,之间只是时间序列关系,而非因果关系。我们要预测,必须找到因果关系。

第二步,寻找因果关系。需要理解过去到现在的业务表现背后的业务驱动因素,即,X1为何发展到X2,公司采取了什么竞争手段和管理措施,形成了X1到X2的变化,而X1到X2的变化最终通过业务表现Y1、Y2形成财务数据A1和A2。

第三步,预测因子。获得业务驱动要素之间,因果关系的洞察,实现X2到X3的飞跃,可以是理性计算,也可以是热血沸腾、一拍大腿,或者夜观天象、心有灵犀,不一而足。

第四步,根据未来业务驱动测算业务表现和财务数据。

上面是以预测为目的财务分析的思维过程。

当然,你也可以直接从A1、A2以时间序列趋势外推方式获得A3,或者从Y1、Y2到Y3,这是多数时候,做财务预测真实发生的事情,看着过去的业务表现和财务数据,直接外推到未来。不是不可以,只是你一定牢记,这里面没有因果关系,人类在观察一组系列数据的时候,会自动识别其中规律(不管是不是真的有规律),自然会做趋势外推,这是人类的自动心理机制。

从上面以预测为目的的财务分析过程看,需要分析财务数据背后的业务表现,再根据业务表现分析背后的业务驱动因素,这才是预测要的因果关系。

问题是,一来,财务数据不完全可逆,二来,现行信息披露规则,并没有强制披露这方面信息,基本是公司随喜,想咋披露就咋披露,或者干脆不披露,或者披露大概没有明细数据,让你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。

如此,你分析业务表现就成无米之炊。当然,可能拥有私有信息的机构投资者和分析师除外,他们总有这样那样的渠道去获得这些信息。

听着抽象,举个例子,你要分析收入变动背后的业务变动,最基本,你需要量、价、产能信息。

现实中,你可以看看有多少上市公司,你能把量价明细拆清楚,我的经验,多数搞不清,可是不拆清楚,你怎么分析背后业务驱动来自哪里,是多卖了产品还是提升了价格。。。

瞎七八搭,一通胡说,清者自清。

回到开头关于泰格医药经营利润和金融利润的拆分。

在实际数据处理中,我是这样做的,

由于关注焦点在金融利润。

金融利润=投资收益+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,

这部分理论上都不涉及企业所得税,直接抠出来,剩下的不再区分都算作经营业务产生的利润。

经营利润=净利润-金融利润。

这里肯定说不上精确,不过用来说明泰格医药商业模式中两个业务组成比例,我认为已经足够了,模糊的正确。

你觉着呢?




 



分享到:
  • 上一篇:财务管理众细节决定成败的财务思维
  • 下一篇:​没有了!
  • 

    咨询热线

    扫描二维码

    极速响应